採訪: 陳品螢 / 王郁貴 / 楊秉喻
撰文: 陳品螢
審稿:吳欣晏
「對我們而言,台灣的科學技術足夠強大,我們努力推動這些技術以改變世界、改變醫療的產業,這是捷絡的故事,也是我們相信的事。」
癌症長年做為我國十大死因之首,2020 年全球更有近 1000 萬人死於癌症,是已開發國家中的常見疾病,然而當身體感到不適而到醫院求助時,經常發現為時已晚,其原因為現行的傳統切片檢測難以在初期發現還不夠大的癌細胞,因此造成許多無法完回的憾事。捷絡生技技轉了清華大學的多種技術與臨床醫師一起收集大數據,發展出了獨步全球的病理檢測技術,不但能得到比傳統病理檢測多 100 倍的資訊量、速度更快,也能充分的利用所採集的組織。成功提升了癌症檢測的效率與準確率,為癌症的及早預防做出貢獻。
一切從跨領域團隊開始…
「我覺得很可惜的是,我們明明有這麼好的技術,但隨著學生或者研究人員的變動無法持續地堅持下去。」
捷絡生技是由清華大學的四位教授共同創立,他們來自清大腦科學中心及清華大學生科院,是由神經科學家、腫瘤學家、化學家及雷射物理學家組成的多領域結合團隊。而此次的受訪人之一──捷絡的執行長林彥穎博士,在研究所階段到博士後研究時期,有感於台灣現行在高等教育界的單兵作戰模式,並不能成功培養出足以和國際抗衡的團隊,因此希望加入一個跨領域團隊中奉獻,提升台灣競爭力並做出實質應用。
在清大內搜索各式題目後,他發現生命科學領域最需要不同背景的人加入、組成跨領域團隊,因而決定多花一些時間跟清大腦科學中心合作。此外,由於林博士擁有電機工程相關背景,並找了學術上的同事合作,最後終於成功組成包含了資工、生物、光學等領域人才的團 隊加入腦科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開發各種光機電平台應用在行為、動態及顯微影像應用,讓台灣的腦科學研究能更在國際上競爭。
3D病理診斷的開拓先鋒
2016 年科技部為了推動學術界的創業風氣而開啟了價創計畫*1,團隊中的人便開始思考或許他們可以分出一部份的人力將先進的研究技術進行轉譯研究,落實成產業。因此捷絡的4 位創辦人便討論要如何結合彼此的專業,將基礎科學轉化成醫療方面的實際應用。
在經過討論後,他們結合彼此的技術,決定往病理診斷的方向發展,並透過與醫院端的合 作,他們成功發展出了領先世界的病理檢測技術,增加初期因為過小而不易觀察到的癌細胞被發現的機會,促使癌症的個人化醫療能夠更被落實。
在價創計畫後,林彥穎博士辭去清華大學的職務,承擔捷絡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JelloX Biotech Inc.) 正式營運的責任。

「生技產業如果有新技術想要進一步發展,還是要靠自己投入成功的機會比較高,這是我們從學校spin-off 創立公司的主因。」
在生技產業,政府雖已經投資並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但相較於全球,台灣整體的投資仍停留在起步的階段。因此,當發展出了新的技術時,由最了解此項技術的研究員本身進行創業能夠提高成功機率。
很多成功的生技新創發展模式都是由廠商以投資的方式成立新公司,等技術成熟、即將落地前再以合理價錢併入母公司。也因此,若是進行生技方面的創業,要從第一天開始便好好計畫,才可能在成熟後被國際大廠看見。
*1 價創計畫:主辦單位為我國科技部,目的為鼓勵學界與業界的結合,使具有潛力的研究成果朝商業化的方向邁進。
凝聚向心力,齊步踏上創業路
一個創業成功團隊的組成往往是一個有領導能力的強人加上一群願意協助強人、為了公司努力付出以實現目標的人。捷絡的前身是研究團隊,如此跨領域的團隊,雖能使得彼此的研究心血與技術得到更好的應用,但也代表著必須抹去個人色彩以換取團隊成長,也可能因為看待事情的著眼點不同而產生歧見。
捷絡在發展上遇到最大的困難,便是怎麼樣在團隊中取得共識並繼續擁有共同目標前進,因此捷絡格外重視團隊間的溝通。經過討論後各退一步換取團隊成長,並對彼此常懷感恩,使得每位成員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願意留在團隊中一同見證公司的成長。
「歸根究柢,這其實只是出於對自我認知的不足。」
一般人會認為,從研究團隊轉型為公司企業,在心境上應有不小的轉變,但對執行長而言, 科學家與企業家都只是人們所賦予的標籤,不論是什麼樣的身分,都應該意識到自己並非世上唯一的人,並努力發揮自己的專長與他人配合,並且甘願付出及奉獻。
「加入清大車庫,我們了解這是一段需要長跑的崎嶇道路,而不是一段美夢。」
團隊發展的過程中,他們也加入了清大車庫*2,透過業界經驗豐富的學長姐輔導,了解了關於企業經營的實際層面,彌補在學校與業界環境的差距,並且結識許多來自同樣來自清大的團隊,彼此激盪共進,創造 1+1>2 的協同作用。
*2 清大車庫:經清華企業家協會倡議可開辦,主要目的為藉由清大的業界導師輔導清華的創業團隊。
你,也想創業嗎?
針對想創業的學弟妹,另一位受訪者,捷絡生技的技術長,提議擁有創業念頭的學弟妹們應先多參與較小型、氣氛較輕鬆的心得分享,歸納出創業的優點與缺點,確定自己能夠接受這樣的生活後,再繼續往自己的夢想邁進。
執行長則建議不一定要在一畢業後就創業,可以先尋找一間與自己創業理念相似的新創企業加 入,隨著團隊一起成長並體會創業中的點點滴滴,進而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創業,加入理念相近的新創企業除了可以更深入了解市場趨勢與創業方向是否吻合外,由於新創企業生命週期通常較短,所付出的時間成本也會相對較低,但是所學得經驗是一般的大企業中無法學到。
在決定創業後,家中親人的態度也需要納入考量,即使他們不贊成,起碼不能夠持反對立 場,因為這樣不但在精神與心理狀態上會有很負擔,無法與最親近的家人適切溝通也代表著之後與合作夥伴或投資者的溝通必然會有問題發生。
針對若是創業方向與捷絡相同,皆是希望以學校中所發展出的技術商轉的學弟妹,技術長則認為可以先多參加政府關於技術產業化的計畫,審視自己的計劃是否足夠成熟。此外,相當重要的是在法律上的合法性,這也是捷絡生技很強調的原則,因為使用學校資源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學校都有一定所有權,因此,任何他們使用到的技術,都一定經過技轉的程序。
這樣的概念風氣在台灣的校園中普遍尚未到位,許多人會為了圖個方便直接使用實驗室裡的儀器,但這是台灣傳統的陋習。
「這樣的便利雖然是初起步時的墊腳石,但到了後來只會成為團隊發展擴大的絆腳石。」
關於創業這件事
根據人力銀行在 2020 年的調查,95%以上的上班族有過創業的夢想,然而在台灣,真正創業成功的卻是鳳毛麟角。
「創業的過程就是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我們要如何和別人不一樣。」捷絡雖然仍在起步的階段,但也同已成熟的大企業一般謹慎著思考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核心並且努力跟上市場趨勢符合剛性需求。
對捷絡而言,因為走在世界最前線,一切技術都還是未成熟的狀態,在這時就投入固然風險很高,但相對的,當他們的技術逐步發展茁壯至世界認可,所收穫到的美好將會是多上數倍的。
創業的辛苦不言而喻,但在如此辛苦的同時,卻能看見許多別樣的風景、見識到在年紀尚輕時理應見識不到的事物,因此若能享受創業過程所帶來的勞累與痛苦,創業將會是人生中相當美好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