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郭宥成/陳世御/陳貝瑜/張祐瑞
撰文:陳貝瑜
審稿:陳心潔/解之閑
老玩客玩什麼?
你知道嗎?台灣在2018年高齡人口(65歲以上)比例已經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依據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超過20%),老化速度甚至比日本還快。
不管是政府的長照政策,或者是高齡產業漸漸崛起的世代,老玩客相中這些刻不容緩的需求,以「再創熟齡自我價值,玩出回甘人生」為宗旨,提供產品以及服務讓長輩在退休後繼續發光發熱。
在未來,我們都會是老玩客。
老玩客執行長廖健妤自清華大學畢業後,並沒有繼續完成碩士的學業,而是先踏入職場工作。卻在那個時候意外地發現爸媽五十幾歲的退休生活,並不如想像中「充實而美好」,雖然身在台北這個資源相對充足的都市,可是他們卻顯得封閉,如被囚禁在鋼鐵叢林中的沙鷗般,每天除了看電視、吃飯、睡覺以外再無其他。也因為封閉的退休生活,許多慢性病都找上門來,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等。她認為這樣的生活只會讓情況每況愈下,最迫切的是需要幫他們找一個出路。

成為玩客!
廖健妤在替父母規劃生活時,發現市面上並沒有符合雙親需求的相關服務、課程活動或者是空間。這也讓她想到:自己父母會遇到的問題,一定也是別人父母會遇到的問題。在發現了這個待開發的潛在市場後,激起了她想要「自己試試看」的念頭。
當時她毅然決然地把手上的工作辭掉,回到清大的服務科學所就讀,一邊充實自己的創業知識,一邊積極尋求創業的機會。在社會創業這堂課上,廖健妤認識了最初的夥伴,老玩客的雛型便在此孕育而生。他們一腔熱血的開始了第一個企劃:教長輩使用手機的課程。
「老玩客一開始並不是規劃縝密的,是偶然看到的需求而慢慢深入。」廖健妤回憶起來,臉上的笑容燦爛。
「當時2014年,是手機剛開始在長輩之間慢慢流行的時候,也不需要備什麼課,就可以透過教手機與他們接觸。所以我們就騎著腳踏車在路上尋找老人站或社區活動中心,再打電話給里長,讓我們教老人使用手機。」老玩客從貼近生活的行動中萌芽,一步步茁壯進而擴及全面。
而後,老玩客不只進駐清大車庫,持續精進自己的計劃與業界連結,也參加了許多關於新創團隊的展覽,並在其中找到了更多對高齡產業有興趣的夥伴。深入社區的過程中也累積了許多經驗與口碑,更加了解長輩的需求。這些微小的累積,為老玩客日後更多創新與全面的活動規劃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例如關懷站點設計與其他新型態課程建構,都是因為前期的累積而有了當今的規模。
Let we care然後呢…
台灣社會企業普遍都會遇到金融服務匱乏、缺乏市場支持、人才教育不足、政府橫向整合不夠四大困境,無法在公益與商業手段之間取得平衡,一開始以免費課程吸引長輩參與的老玩客也在這浪潮中遇到了成長擴張的瓶頸。
老玩客希望可以做好的事情很簡單:讓剛退休者能夠順利地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良好熟齡退休生活,每一個人對於良好的退休生活定義不盡相同,有的人想要再繼續工作;有的人想要學習一些新的東西;有的人則是單純想要出去玩。老玩客試著把如此多元的想法分類並整合起來,提供「老玩客們」一個健全的平台。只要他們對自己退休後的生活稍微有一點想法,就可以來老玩客尋找幫助,把自己的退休生活模組輕易地建立起來,要工作、要玩樂、要運動、要交朋友都有。

「其中一塊就是課程,也是我們從一開始一直做到現在的服務,而我們之前做過的是免費的課程。到了需要收費的課程時,我們就遇到招生上面的困難,免費的課程上多了,進入收費階段時就會變得更困難。所以我們現在的模式是跟其他單位合作,比如與學校合作,新興的科技不以長者為主要客群,新的東西沒辦法與產業做連結,我們能夠當作之間的橋樑,讓他們雙方都能順利的連接起來;與政府或者是企業合作,他們給一筆錢讓老玩客去開辦高齡有關的課程或是講座,企業需要曝光度,所以老玩客的收費對象變得不一樣。」廖健妤在分享轉型過程的時候,清楚地提到了社會企業的獨特性,雖然是它的劣勢,但同時也是老玩客所發現的突破口。
「這就是社會企業很不一樣的地方,收費點都是需要被設計的,不是很單純的,我開課我就是要跟你收錢。」除了轉向政府或其他機構以外,廖健妤更向我們提到了新樣態課程的設計。「如果不能讓老人心甘情願地掏錢上高品質的課程,那他們的小孩呢?」
對於品質更加要求的年輕世代,反而成為了主導老玩客課程設計的另一重要因素,付費對象、分期收費與否……越來越多的因素融入老玩客之中,他們因為看到需求而起家,然而,他們並沒有因為受挫而停止,需求仍不斷的被他們挖掘出來,老玩客因此越來越貼近生活,或者說,貼近市場。
Let we start拾光之旅
老玩客至今走過了七個年頭,從剛開始深入社區的手機教學,到在社區中為長輩舉辦老TED,讓長輩能夠有一個小舞台分享自己精彩的生命歷程,甚至在巨城設立促進世代交流的拾光咖啡廳,讓高齡再度就業。每一個企劃,不但讓大眾開始發覺青銀共創的可能性以及可塑性,在團隊實踐企劃的點點滴滴,也為團隊以及長輩心中寫下一頁頁感動的篇章。

當老TED結束後,一個長輩受到很大的鼓勵,即使被癌症侵襲兩次,仍想要完成自己的自傳。活動結束五年後,他持續在記錄自己的人生故事、整理照片,從中找到一個生活的重心,也讓他度過兩次辛苦的化療。
珠珠是拾光咖啡廳的員工,一開始只把整件事當作玩樂,她覺得上課就是來交朋友,可是到後期,發現老玩客是很認真的對待這個企劃,也規劃了一系列培訓的課程,她開始認真對待咖啡廳的大小事,這個轉變讓廖健妤感到很窩心、感動。久而久之,老玩客的成員與長輩變成朋友,他們有什麼無法拿主意的決策時,也會跟他們討論,交換不同世代的意見。
「如果你要表達感謝,你就不要藏那麼多層。」廖健妤在一堂咖啡廳如何好好說話的培訓課中與長輩們提起。現代人說話總是需要經過很多層包裝,因為害怕被拒絕而越來越小心。老玩客也在說話表達的課程中,讓長輩對家人改變這個習慣。長輩明明知道子女的所做所為是對自己好的,或是孩子是刻意買給你這麼貴的東西,當想要說謝謝就直接說謝謝,不要用負面的情緒去包裝,去指責對方為什麼要浪費錢、浪費力氣。在這堂課後,子女與長輩的相處變得越來越像朋友,這種類型的問題也越來越能夠溝通。很多時候長輩們並不是惡意,只是想要表達他們的好奇或者是關心,在循序漸進的溝通後,雙方都能讓慢慢了解彼此的想法。
Let we draw藍圖
現在老玩客有跟清大課程的合作教育部USR計畫熟齡健康生活創新研究與實踐,其中的高齡精準運動課程,是將運動員在使用的運動評估,經過轉化與設計之後,變成長輩在評量身體狀態的一個方式,能夠監測他們的心律、脈搏、肌力等等。通常長輩在運動完後會感到很舒服,但那個舒服程度並沒有量化也難以捉摸,長輩也就沒辦法有實質的感受,透過服務設計的方法和運動科學的專業,從整個課程氛圍的設計到檢測到長輩之間的互動,都需要環環相扣、緊密設計過。
如何讓長輩願意開始運動,並且持續透過APP顯示數據,讓長輩能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這些都是需要納在方案裡面討論的。做一款APP最困難的,是要做到長輩願意使用,長輩對科技的熟悉程度與學習速度都沒辦法像年輕人一樣,也因此針對長輩的介面設計變得非常困難。除了介面設計的困難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困難存在,老玩客監測的各項健康數據都存在於不同且不相容的系統裡,長輩想要查看的話需要開啟不同的手機程式降低他們的使用意願,「如何整合系統」與「如何讓他們有一個簡單的使用方式」是現在最大的困難。未來老玩客想要做到的是,成為一座能夠連接科技以及長輩需求的橋樑,讓科技能夠提供的服務更貼近於現實當中長輩真正的需求。

創業需要的是一點耐心與等待…
關於創業,廖健妤是這麼說:「斜槓能力在新創團隊是重要的。」
新創公司創建的初期,並沒有辦法招攬各方面的專業人才,也因此有些成員必須身兼數職。所以在學校中,玩社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不只擁有自己的專業,也能學會像是企畫書的撰寫、平面設計、剪輯影片等等的能力。
創業除了過程中所需要的養分,團隊也需要有一直走下去的動力。在創業初期廖健妤給了自己一個停損點,在30歲之前,若不能養活團隊、養活自己就要把它收掉,但她堅信累積是有力量的,以前團隊所做的事感覺都一片前途茫茫,覺得別人永遠走在自己前面,但現今過去的任何企劃,都讓團隊現在更有能量以及經驗繼續往前走。
「要給自己一個時間以及目標。在那之前不要放棄。」